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3|回复: 4

2012年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考点归纳复习:话题作文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题1 9 话题作文
          中考命题规律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和作文考试形式。所谓“话题b,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源头,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打开思路而设置的一个源头。由某个设置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例如“环境”这个话题,可以引发人们许多的见解。又如某则新闻、某个故事、某项科研成
          果等都可作为“话题”,引发人们联想、想象,引发人们说出想说的话,它具有以下特点:
          (1)文体开放。考生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不同的文体来创作(有的省市还去除了诗歌限制)。实践表明,近年中考也的确出现了一些清新的作品。
          (2)内容丰富。考生只要围绕话题展开,表现自己的写作特点即可,内容可以是亲历的社会生活(包括身边人、身边事等),也可以写所闻、所感,材料可直接可间接,记叙一个故事、发表某种看法、进行想象都行。
          (3)形式灵活。由于话题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话题作文可以运用许多独特的形式,如书信、日记、心理独自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4 0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4)创新是特点。许多省市的话题作文说明中都体现了“希望创新”的观点,当然,这种创新既可以是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又可以是形式上的“新瓶装旧酒”。总之,有新意,有与众不同的火花闪现,均算突破。
          (5)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为了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话题作文从根本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得人人有话可写、有文可作、有情可抒,从而把主要精力用到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上来,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6)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它不要求就话题本身进行引用,进行分析,进行利用,它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的作文,不论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
          (7)话题作文给考生充分的自由,尊重他们的写作个性,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其开放性的特点也有一个总的要求,就是不能脱离“话题”,随心所欲地去写。所以一不要生搬硬套,特别不要将自己背下来的文章硬套到话题中去;二不要离“话题”而写作,如果不受“话题”约束而另起炉灶的话,那写的也就不是“话题作文”了。
          总之,话题作文给了考生一个较为广泛的写作空间,具有“活”“宽“广”的总特点。从考查题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直接给话题,按要求作文
          考查题型②提示十话题,按要求作文
          ③材料十提示十话题,按要求作文
          话题作文体现了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淡化文体,放宽文体限制,不设审题障碍,倡导自由表达,强调综合素质,鼓励创新思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让学生写千篇一律的作文的局面,避免学生思维的阻滞以及空话假话大话充斥学生作文的弊端。可以预言,在今后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出现频率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受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而且通过几年的摸索,话题作文的总体框架已趋成熟,今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材料的构成和表述方式上,主要表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1)提供的话题材料将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自然、人生。
          (2)话题材料将更加多姿多彩,提供一支歌、一段格言、一则故事、一幅图画、一首小诗等,从中引发话题。
          (3)提供的材料可能出示两则或多则,或同类提取要,义或对比发话题,材料具有多角度特征,以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话题作文还有可能不提供唯一固定的话题,甚至有可能要考生自定话题,让考生从所给的材料中,就某一内容通过思维提取或选择话题。
          (5)“弘扬人文精神”将是中考作文命的精髓。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人类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激之情;三是在人的发展中,关于反思自己、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富于自我批判精神。
          考点梳理与归纳
          准确学习、理解中考话题作文的命题精神,我们可采取以下应试策略:
          ~(1)全面准备,做到“既博且专”。开放性话题作文,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因此,应试前要了解多种不同文体的特点、优势及规律等,做到博采“众”长,充分熟悉,这样才能在临场应对话题作文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时,要着重做到“知己”即清清自己最擅长什么文体,最拿的作文形式是什么,从而扬长避短,、取馋去劣,把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用自己最没把握的文体去写作,以致提襟见肘,马朱前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0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2)丰富积累,既关注生活又提升思想。
          话题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家庭一学校一社会”三类生活仍是历年中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注社会。、关注现实以及热点问题为为重要。既然话题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大,如果能积极、洒脱地面x} 一些重大题材,直接从现实生活落笔,就容易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3)阅读材料,认真审题。
          .话题作文排除了审题障碍,淡化审题F但并非不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要注意“话题”和与它相关的材料,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联想,。尤其要注重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绝不能超出话题限定的范围。
          (4)精心选择,凸显个性。
          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材料人手,选择最能展示个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说服力的材料,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或表现形式,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并力求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写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感悟,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才气。
          (5)化大为小,选准蕞佳、最小切入点。
          话题作文的话题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写作范围大,包含内容多。写作时应有意识地缩小范围,将话题加以限制,把题目变小,选择某个小角度、小方面、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并注重细节刻画,从小的方面着笔表现深刻的内容和主题,这样会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如以某个概念为话题中心,就将这个概念变成判断,用一句简明、概括性强的话表述概念的特性、作用。这样就可以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做,虚题实做。
          (6)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发散思维和辩证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4 0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创新,尤其是内容上突出,就必须有发散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品质,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话题,方能为自己的创新写作打下基础。同时,将联想和想象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使思路活跃,文思泉涌。
          (7)紧扣话题,选好角度,拟个妙题。
          “好题一半文,,一个好文题,对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话题作文拟题,要紧扣自己确定的材料和“话题”,首先要准确,在此基础上还可在新颖、含蓄、优美上下工夫。拟题时可巧借修辞,妙用诗词,套用俗语、广告等,总而言之,拟个高水平的题目,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一见钟情”。
          编辑推荐:
          2012年中考生心理调节必备五大妙方
          中考生早餐吃得要像“皇帝”一样
          决战中考:数学必做压轴综合题(20道)
          中考物理:用马铃薯确定电池正负极
          近五年全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集锦(500篇)
          中考英语作文预测及范文参考
          更多中考信息》》》新东方网中考频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3 21:47 , Processed in 0.06087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