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201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阅读指导---走进“桃花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外桃源”一词早已成为人们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存活在悠悠历史和欣欣现实之中,不过这种理想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不可实现的。那么这个词是从何产生的呢?为什么表示一种空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陶渊明这“世外桃源”,看看这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一、夯实基础,把握内容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一些难词难句的把握是理解、分析课文内容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理清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主要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今异义的词语  
          (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无论魏晋
          (二)一词多义
          (1)便舍船 屋舍俨然(2)寻向所志 寻病终(3)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4)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5)便得一山
既出,得其船(6)归纳出文中“之”、“其”的用法
          (三)义同词异
          (1) 表示“沿着” 词语:“缘”、“扶”(2) 表示“邀请” 词语:“要”、“延”(3) 表示“都” 词语:“并”、“咸”、“皆”等
          (四)在句子的理解上,我们在翻译时注意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如,(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二、扣住线索,理清脉络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故事情节依次为:发现桃林、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运用虚构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文章开头写的溪林、桃林、落花、高山、洞口,十分幽静、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作了过渡性描写。在桃花源后,的描写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广阔的田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碧绿的桑竹;然后写桃花源中人们的衣着、生产劳动、精神面貌,这里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的顺序。结尾初写了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在安排情节时又有一定的曲折,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课文的1、2两段。先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接着是“林近水源,便得一山”;最后是“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或是“喜”,或又是“疑”;或是“惊”,或又是“迷”。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曲折不但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产生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三、提炼语言,描绘画面本文语言朴素自然、精练准确,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朴素自然的语言一方面表现了世外桃源的安宁和乐,如“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等;另一方面表现出桃源人淳朴的品性,如“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等。精练准确的用词是课文的又一特色。如“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只用了22个字,就写尽桃林春色的优美。又如写桃源中人来此避乱,“自云……间隔”,只用了27个字。再如,写渔人向太守禀报桃花源内的情况,只用“说如此”一句就把一切见闻概括尽了。作品既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对于所描绘的社会,在学习时我们要仔细想想该如何评价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 09:15 , Processed in 0.062497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