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6-7-24 0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