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7|回复: 15

初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与典型例题分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
          1.孔子语录(七上)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典型例题】
          1、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鼓励门人要有远大报负,一生都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他说:“            ,        。         ,       ?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不可偏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修养,曾子就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认为独立思考很重要,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
          8、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只有应随时随地地注意向他人学习,虚心广泛地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发表宣言:“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请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智慧与主张的名言: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有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关于选择。
          13、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
          14、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人士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5、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19、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____________, _________。
          21、写出《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2、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2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4、《论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优良的学习方法,请列举几例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2、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上排百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主要内容】本文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进入桃花源并在桃花源的经过,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串连在一起,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主题思想】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怎样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向往(寄托的感情)。作者写这篇文章为了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写作目的)。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客观评价)。
          【写作技巧】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景色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结构】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为】捕鱼为业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念无与为乐者 全石以为底  或异二者之为   以君为长者  酿泉为酒  俱为一体  及为忠善者  何不为也
          【鲜】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无鲜肥滋味之享
          【穷】蝉则千转不穷  穷冬烈风  而乐亦无穷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欲穷其林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进尽忠言   林尽水源
          【属】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忠之属也
          【具】百废具兴  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
          【绝】来此绝境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往来而不绝者
          【间】遂与外人间隔  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力不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甲兵已足  以中有足乐者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忠志之士  志虑忠纯  苦其心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4)最能反映作者社会理想的句子是: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
          ②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
          ③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 文段第三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         ;二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
          ⑦“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8、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
          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
          ②《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
          ③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
          ④“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
          ⑤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
          ⑥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
          ⑦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
          ⑧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⑨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答:
          ⑩“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
          1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答:
          1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答:
          1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
          1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答:
          1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1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答:
          17.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18.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19.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
          20.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
          21.文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22.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答:
          2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答案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 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②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③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①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 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3: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5、① 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⑤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8、① 包括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现实是不存在的。       ③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④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7、①(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②(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③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④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⑤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⑥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⑦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⑧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⑨陶渊明在这几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远离黑暗现实,摆脱官场的束缚,向往一种恬淡自然、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⑩(提示: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11、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12.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13.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14.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5.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16.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7.(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 渊明采菊躬耕归隐田园;五柳赋诗饮酒安贫乐道
          10.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1. 担心外界的战乱危及桃园,破坏这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的生活。
          12.(答出两个悬念即可)
          13.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让人觉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4、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3.陋室铭 刘禹锡(八上)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要内容】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清幽环境和室内生活图景。
          【主题思想】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4: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结构】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接着从居室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生活情趣的高雅和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本文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写作技巧】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文章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运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居室环境的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运用类比手法,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对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两句既是用事例证明“陋室不陋。”更暗含作者的远大志向。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素】则素湍绿潭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B、【金】浮光跃金  阅金经
          C、【乱】猿鸟乱鸣  人影散乱  苟全性命于乱世  行拂乱其所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无丝竹之乱耳  吾视其辙乱
          D、【劳】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E、【形】而形貌昳丽  无案牍之劳形   山岳潜形
          F、【上】苔痕上阶绿  负势竞上  上下天光  受上赏
          G、【名】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1、理解默写:
          ①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
          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4.爱莲说 周敦颐(八上)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莲花的象征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是入题。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6: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技巧】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益】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曾益其所不能
          【清】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
          【净】风烟俱净   亭亭净植
          【宜】诚宜开张圣听   宜乎众矣
          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6: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
          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8 14:14 , Processed in 0.10227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