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8|回复: 0

中考语文资源:2008年中考诗词赏析题集锦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中考诗词赏析题集锦
          2008年中考诗词赏析题的主要特点有:(1)考点丰富,涉及诗词的基本知识、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2)重点突出,内容的把握、语言的品味、表现手法的理解是诗词鉴赏的重头戏;(3)题型多样,包括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问答题、比较题等,并且以主观题为主;(4)课内课外平分秋色,考查范围逐渐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充分体现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命题意识。现提供一部分中考创新题和能体现今后中考诗词考查趋势的考题,让同学们在练习中领会中考诗词赏析题的命题思路,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一)2008中考诗词创新题型汇集
          1.(湖南株洲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注:《三峡》一文略)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
          2.(江苏盐城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 山 西 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二)2008体现中考试词考查趋势的题型汇集
          1.(湖南娄底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
          2.(浙江温州题)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四川乐山题)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4.(浙江金华题)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四川资阳题)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6.(山东济宁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一)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江西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江苏南通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9.(广西玉林题)阅读下面一首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参考答案】
          (一)1.湍急 两岸猿声啼不住 2.开放性试题,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二)1. (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2).忧国忧民(意思相同即可)
          2.(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2).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 (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4. (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5.D
          6. (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2)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7. (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2)桂花 西风(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8.(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9.B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3 12:18 , Processed in 0.066645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