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及相关练习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齐商量
(1)课文是怎样层层设疑、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本文观点新颖,论证思路独特。开头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通过解答分析得出结果:“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提出了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相反的观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课文紧承“寻求第二种答案”,又谈到“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对此,课文通过说理分析,指出如何运用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尝试是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接着又进一步设疑:“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对此,课文通过分析做出回答:“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这样,课文采用“纵向展开论证”的思路,层层设疑,递进论证,说理 透彻,令人信服。
(2)课文结尾部分讲道理而不用道理论据,这样有说服力吗?
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可以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也可以由作者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本文结尾部分回答“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采用的主要就是讲道理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些语句通俗、平白地讲解了创造力形成的过程。“由此看来”一段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创造力的看法。这里尽管没有使用道理论据,但通过讲理直接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论证深入浅出,读来让人信服。
●特别关注
(1)补充词语注释
锲而不舍: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试试这样学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弄清作者要论证的观点及证明论点的论据。
(2)划分文章的层次,理清层次间的关系。
(3)找出能让自己思想上受到启发的句子。
(4)了解创造性所需要素,想想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小试锋芒
一、 注音。
汲取( ) 好奇( ) 孜孜不倦( ) 根深蒂固( )
二、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汲(从下往上打水)取 持之以恒(恒心) 根深蒂固(稳固) 行之有效(效果)
B. 孜孜(勤勉)不倦 创意(见解或意境) 不言而喻(比喻) 止步不前(前面)
C. 轻(轻松)而易举 锲(雕刻)而不舍 一事无成(成功) 灵(灵验)丹妙药
D. 毫(一点儿)不相关 首推(推选) 渊(深)博 非凡(平常、一般)
三、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B.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无所事事。
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四、 选出用对偶句描绘出桥的美丽和水从桥下流过、人在桥上行走的动人景象的一项( )
A. 水从拱桥下流走,人在苍龙上行走。 B. 人在苍龙背上行,水从石桥桥下流。
C. 碧水流过石桥下,人流行走拱桥上。 D. 水从碧玉环中走,人在苍龙背上行。
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②对此我完全赞同。③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⑤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 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 所选文段中第一段的句序排列不正确,正确的排列应为( ) 。
2. 文段列举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3. 所选文段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之间是( )的关系。
4. 联系自身实际,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事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问题齐商量
(1)简述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与今天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有何不同。
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所谓的“格物”是从内心领悟,他们“格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格物致知”精神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实地实验而得到新的知识。
(2)为证明中心论点,本文举了哪些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指出哪是从正面论证观点,哪是从反面论证观点。
为论述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举了王阳明为“格”竹子而对竹空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例子。这是从反面论证观点。为阐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举了一个假设的事例:若想了解竹子的性质就必须栽种、研究、观察,而不是袖手旁观。这从正面论证了观点。作者又举了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而面临主要的研究工作常不知所措及自己在美国念物理时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却毫无帮助的实例,这些从反面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特别关注
补充词语注释
①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②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试试这样学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丁肇中。
(2)研读课文,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 行分析,归纳中心论点,学习论证方法。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熟悉文章的论证过程。
(4)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有何弊端?
(5)学习了本文,思考有些同学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
(6)你打算在学习中更新哪些观念,以顺应时代潮流?
●小试锋芒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格 物致知”的意思是 。
2.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1) ;
(2) 。
二、 对文中引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引号表引用)
B.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引号表着重指出)
C.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引号表引用)
D. 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引号表否定)
三、 选词填空。
(探索 探察 探测 探讨)
1.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
2.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
3.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 外界误认为 自己。
四、 阅读理解。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联系课文,指出第一段中“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中“这方面”是指( )。
2. 第一段中“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一句中“光”的意思是 ,词性是_________。
3. 第一段中“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告诉我们( )的道理。
4. 作者在第一段结合自身学习知识和治学的体验从( )面论证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5. 解释词语。
彷徨:
袖手旁观:
6. 第二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即今天的( )精神,它的意思是( )。(用文段中的句子回答)
7. 作者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你认为应是哪些认识和思考呢?
[来源:学,科,网Z,X,X,K]
15. 《短 文两篇》
●问题齐商量
《论求知》的标题如果改为“论读书”或“论学问”,恰当吗?
本文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了读书的价值,谈了实验的重要,谈了求知的目的,谈了读书的方法,谈了求知的作用……并无大段的严密的论证,但思路很清晰。全文大致谈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的问题;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尽管议论的内容丰富,笔法灵活,但全文各段的论述都是紧紧围绕“求知”这一议题来展开的。因此,用“论求知”作标题,最能恰当地概括全文的论述要点。
如果将标题改为“论读书”,则范围过窄,不能全面地概括课文论述的方方面面;如果将标题改为“论学问”,则范围过宽,显得大而不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