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5|回复: 1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指导练习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及相关练习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齐商量
          (1)课文是怎样层层设疑、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本文观点新颖,论证思路独特。开头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通过解答分析得出结果:“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提出了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相反的观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课文紧承“寻求第二种答案”,又谈到“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对此,课文通过说理分析,指出如何运用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尝试是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接着又进一步设疑:“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对此,课文通过分析做出回答:“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这样,课文采用“纵向展开论证”的思路,层层设疑,递进论证,说理 透彻,令人信服。
          (2)课文结尾部分讲道理而不用道理论据,这样有说服力吗?
          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可以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也可以由作者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本文结尾部分回答“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采用的主要就是讲道理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些语句通俗、平白地讲解了创造力形成的过程。“由此看来”一段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创造力的看法。这里尽管没有使用道理论据,但通过讲理直接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论证深入浅出,读来让人信服。
          ●特别关注
          (1)补充词语注释
          锲而不舍: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试试这样学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弄清作者要论证的观点及证明论点的论据。
          (2)划分文章的层次,理清层次间的关系。
          (3)找出能让自己思想上受到启发的句子。
          (4)了解创造性所需要素,想想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小试锋芒
          一、 注音。
          汲取( ) 好奇( ) 孜孜不倦( ) 根深蒂固( )
          二、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汲(从下往上打水)取  持之以恒(恒心)  根深蒂固(稳固)  行之有效(效果)
          B. 孜孜(勤勉)不倦  创意(见解或意境)  不言而喻(比喻)   止步不前(前面)
          C. 轻(轻松)而易举  锲(雕刻)而不舍   一事无成(成功)   灵(灵验)丹妙药
          D. 毫(一点儿)不相关  首推(推选)     渊(深)博      非凡(平常、一般)
          三、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B.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无所事事。
          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四、 选出用对偶句描绘出桥的美丽和水从桥下流过、人在桥上行走的动人景象的一项( )
          A. 水从拱桥下流走,人在苍龙上行走。 B. 人在苍龙背上行,水从石桥桥下流。
          C. 碧水流过石桥下,人流行走拱桥上。 D. 水从碧玉环中走,人在苍龙背上行。
          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②对此我完全赞同。③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⑤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 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 所选文段中第一段的句序排列不正确,正确的排列应为( ) 。
          2. 文段列举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3. 所选文段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之间是( )的关系。
          4. 联系自身实际,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事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问题齐商量
          (1)简述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与今天我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有何不同。
          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所谓的“格物”是从内心领悟,他们“格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格物致知”精神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实地实验而得到新的知识。
          (2)为证明中心论点,本文举了哪些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指出哪是从正面论证观点,哪是从反面论证观点。
          为论述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举了王阳明为“格”竹子而对竹空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例子。这是从反面论证观点。为阐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举了一个假设的事例:若想了解竹子的性质就必须栽种、研究、观察,而不是袖手旁观。这从正面论证了观点。作者又举了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而面临主要的研究工作常不知所措及自己在美国念物理时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却毫无帮助的实例,这些从反面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特别关注
          补充词语注释
          ①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②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试试这样学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丁肇中。
          (2)研读课文,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进 行分析,归纳中心论点,学习论证方法。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熟悉文章的论证过程。
          (4)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有何弊端?
          (5)学习了本文,思考有些同学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
          (6)你打算在学习中更新哪些观念,以顺应时代潮流?
          ●小试锋芒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格 物致知”的意思是 。
          2.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1) ;
          (2) 。
          二、 对文中引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引号表引用)
          B.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引号表着重指出)
          C.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引号表引用)
          D. 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引号表否定)
          三、 选词填空。
          (探索 探察 探测 探讨)
          1.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
          2.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
          3.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 外界误认为 自己。
          四、 阅读理解。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联系课文,指出第一段中“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中“这方面”是指( )。
          2. 第一段中“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一句中“光”的意思是 ,词性是_________。
          3. 第一段中“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告诉我们( )的道理。
          4. 作者在第一段结合自身学习知识和治学的体验从( )面论证了课文的中心论点。
          5. 解释词语。
          彷徨:
          袖手旁观:
          6. 第二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即今天的( )精神,它的意思是( )。(用文段中的句子回答)
          7. 作者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你认为应是哪些认识和思考呢?
          [来源:学,科,网Z,X,X,K]
          15. 《短 文两篇》
          ●问题齐商量
          《论求知》的标题如果改为“论读书”或“论学问”,恰当吗?
          本文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了读书的价值,谈了实验的重要,谈了求知的目的,谈了读书的方法,谈了求知的作用……并无大段的严密的论证,但思路很清晰。全文大致谈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的问题;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尽管议论的内容丰富,笔法灵活,但全文各段的论述都是紧紧围绕“求知”这一议题来展开的。因此,用“论求知”作标题,最能恰当地概括全文的论述要点。
          如果将标题改为“论读书”,则范围过窄,不能全面地概括课文论述的方方面面;如果将标题改为“论学问”,则范围过宽,显得大而不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1: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关注
          (1)补充词语注释
          ①狡黠:狡诈。 ②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2)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味同嚼蜡  狡黠  文采藻饰  怡情  吹毛求疵  滞碍  诘难
          ●试试这样学
          (1)熟读《论求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论述的范围,分析每一段论述的内容。
          (2)从不同的论证方法及句式的比较中体会《论求知》在论证方法及句式上的特点。
          (3)摘抄文中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加以品味。
          (4)速读《不求甚解》,说说一般人、陶渊明、作者对“不求甚解”各是怎样理解的。
          (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比较适合于你。
          ●小试锋芒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文中用比喻句“ ”证明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主要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 文中用排比句“ ”证明“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点,主要使用 论证的方法。
          二、 给自己的书房拟一副对联,可以让读者从中读出你的人格修养和志趣抱负来。(每联字数最少为5字)
          上联:
          下联:
          三、 自我设计题。(自我设计2~3道练习题)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膨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仅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化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免除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理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 —— “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提示:可从多方面命题——拼音、字词、句子、段意、主题、结构、手法、感受等。
          四、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而修正。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惟聪明者(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 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文段中括号内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羡慕 轻鄙 善于运用
          B. 善于运用 羡慕 轻鄙
          C. 轻鄙 羡慕 善于运用
          D. 羡慕 善于运用 轻鄙
          2. 文段论述的求知的三种偏向是 ,
          作者认为求知的正确的目的是 。
          3. 文段中与“学贵置疑”的观点相一致的一句话是( )。
          4. 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5. 写两句关于知识的名言警句。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问题齐商量
          (1)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逐层推进的?
          本文是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做出结论逐层推进的。课文第一、二两段首先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三至五段是“破”,针对论敌的论据,运用直接反驳的方法,层层剥茧,揭露“中国人失去自信心”言论的欺骗性;第六至八段是“立”,另立一个与对方的论点完全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心的中国人在,并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启示人们从本质上看问题,“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本文开头部分怎样开门见山地摆出了敌方的论据和错误论点?
          “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是中国社会舆论和上层社会对中国前途的态度,由自吹自擂到崇拜洋人,再到自欺欺人的事实。由上 述事实,于是便有人得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结论。
          由摆出的事实(即敌方论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本文先摆对方的论据,后摆论点,作者所树的批驳的靶子——批驳的突破口显而易见是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荒谬的逻辑关系。
          ●特别关注
          (1)补充词语注释
          ①诓骗:说谎话骗人。 ②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看清笔画,读准字 音
          笼罩  麻醉  诬蔑 诓骗 脊梁 筋骨 前仆后继 渺茫
          ●试试这样学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
          (2)反复朗读文章,领会本文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3)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本文批驳的特点。
          (4)与前几篇立论文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本文驳论的特点。
          ●小试锋芒
          一、 下面是陈毅为鲁迅先生逝世写的挽联,其上联的次序被打乱了,请重新排列并加上标点。
          上联:懂得进退攻守 要打叭儿落水狗 岂仅文坛闯将 临死也不宽恕
          下联: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二、 阅读下面文字,联系上文,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
          2003年2月1日北京时间22时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七名宇航员来自不同的国度,具备不同的种族背景。但是,他们肩负着共同完成16个国家设计的80项科学实验的重任,具有相同的探索太空的勇气。“太空之旅无限平静,真希望能永远留在太空!”这是宇航员拉蒙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发给家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上的话。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变成了事实。英雄已逝,音容犹存,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三、 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放进了垃圾桶,被考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了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他的公司当了领班。
          ——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四、 读下面的寓言故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两个观点。(多答一个且有创新意识可另加分,每个 观点字数不超过20个)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们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个什么样子?”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五、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 由“自信力”仿词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鲁迅先生杂文语言的艺术魅力。试分析这两个仿词起到了何种艺术效果。
          2. 文段主要论述了两层意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层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3.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A. “这一类”承前指哪一类人?B. 两个“他们”,从全句来看,作者意在指什么人?C. “不能”是否可换用“不”?为什么?)
          A.
          B.
          C.
          (2)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A. 联系上文,“状元宰相”指哪类人物?B. “地底下”指哪类人?)
          A.
          B.
          4. 第五段中“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请你结合中国历史,分别写出一两个具有这种精神的人。
          A. “埋头苦干的人”如:
          B. “拼命硬干的人”如:
          C. “为民请命的人”如:
          D. “舍身求法的人”如:
          5.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17 19:21 , Processed in 0.05448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