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回复: 1

100套中考语文卷汇编之诗词鉴赏2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3 23: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潍坊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 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 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上海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4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 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7、酣睡
          8、B
          达州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7——18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2分,意同即可)
          18.C(2分)
          乐山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1)(2分)
          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
          (2)(2分)
          答: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泸州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2.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 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答:
          2.(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意 对即可)
          3.(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
          (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意对即可)
          眉山
          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1分)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 ,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2分)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1分)
          12.(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内江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8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4分)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
          (一)1.“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各2分,共4分)
          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南充
          7、诗词鉴赏(3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1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词鉴赏(3分)
          (1)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1分)
          (2)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2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0: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阳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6.C
          杭州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23.(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 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湖州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4分)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5.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 、 ▲ 。(2分)
          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15.(共2分,各1分)逐 移
          16.(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丽水
          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4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8.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9.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18.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19.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评分标准:第18题2分,意思对即可。 第19题2分,答出“烘托”的意思即可。
          台州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一)16.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2分。
          17.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温州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5.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 之情的自然流露。
          16.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
          15.(2分)依恋(不舍、挽留)
          16.(2分)
          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舟山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24题。
          (一)书院二小松(4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5.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16.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义乌
          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4分)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 (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2分,意思对即给分)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2分,意思对即给分)
          金华
          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4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8.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9.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㈠(4分)
          18.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19.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0 06:20 , Processed in 0.05867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