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有改动)
18.为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震颤( ) 脊背( )
19.①②③段从五个角度描绘了野菊花,请根据提示概括回答。(3分)
答: ;开放态势; ;花的形状; 。
20.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21.④⑤两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
22.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
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
23.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
24.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象征意义,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木,并说出其象征意义。(2分)
答:
第三部分
(25题 5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初中生活的成长道路上,你可能曾经做过傻事,或遇到失败,或有过后悔,或流下伤心的泪,但正是这些经历,使你逐步增长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获得了启迪,体验了纯真……
根据上述对选材、立意的提示,将题目《 告诉我》(过错、挫折、失败、懊悔、眼泪……)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除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①弓如霹雳弦惊②过尽千帆皆不是③ 会挽雕弓如满月2.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③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老骥伏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①我方认为应该多读名著。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多读名著,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②示例:我最喜欢《西游记》。这部小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情节曲折离奇,可读性强;另外,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阅读这本书,培养了我的想象力,也使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坚定意志,执著追求”的道理。
第二部分
一、4.《战国策》 刘向5.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6.(1)扩充(2)只,仅(3)有才能有胆识的人。7.(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8.(1)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9.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10.李瑞环主席的回答委婉而机智,使刁钻的记者语塞。抓住对方问话的逻辑漏洞,巧妙运用了类比法。在对答中运用类比法收到事半功倍的应答效果。
二、11.jí zhuì 12.示例: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13. 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14.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做人应该有豁达的胸襟;接着运用道理论证从几个方面正面论证豁达的意义;然后从反面论证豁达的对立面——狭隘对于人的危害;作者又进一步地论证了“狭隘的人何以变得豁达” 这个问题;最后号召人们努力成为一个豁达的人。15.运用举例论证证明 “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斤斤计较,心中充满嫉妒和仇恨。16. 首先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少去理会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玷污举止的画面;其次要善于原谅人,多和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许多为人之道。17.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18.chàn jǐ 19.生长环境、花的气味、花的颜色20. 不任人摆布;不禁锢自己;不固守现状。21.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通过对比,表现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通过对比,表现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22.如: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理由:本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胜者的豪放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
23.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等。24.示例:荷花——高洁;梅花——坚贞;竹子——气节。
第三部分
25.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