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6|回复: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同步测试卷带答案(人教版)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教九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检测(有答案)
          知识积累
          (一)作者、作品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雪莱在悼念济慈的挽歌《阿东尼斯》中,把他比作“一颗露珠培养出来的鲜花”。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国田园诗派、意象派诗人。
          (二)写作背景
          《蝈蝈与蛐蛐》是济慈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中的名篇。
          叶赛宁在十月革命后,试图用诗歌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村生活,《夜》就是在作者这样的思想下写出来的
          (三)文体知识
          浪漫主义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手法主旨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本文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
          (五)字词
          一、 基础字词
          1.注音:静谧 遐想 喧 响 树篱     栖息   茸茸
          2.解释
          静谧:
          遐想:
          沉醉:
          栖息:
          、C.绚烂 炫耀 渲染 顾弄玄虚
          D.精湛 辗转 栈桥 崭露头角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伫立 崛起 一丝不苟 惊慌失措
          B.追溯 烦躁 顾名思义 妇孺皆知
          C.沧桑 睿智 无与伦比 抑扬顿挫
          D.寒喧 筹划 山青水秀 闲情逸致
          二、能力提高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章啊!他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他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本文的作者约翰•济慈,是 国 诗人。
          2、概括全诗的主旨。
          3、诗中分别描写了盛夏河冬夜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又分别有什么作用?
          盛夏的景物:
          作用:
          冬夜的景物:
          作用:
          4、找出划分全诗前后两个部分的语言标志,并说说两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5、说说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三、中考链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
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
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和冷冻保存只是停止了食物中的
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没有杀死其中的细菌。如果把食物反复化冻,那么就会在其中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另外化冻之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了,对于食物质感就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化多少,化了就不要再冻回去了。
          ⑧很多人都听说过冷冻食品要用冷水来化冻,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方面,低温冷冻的食品是”冻透”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地完全化冻。如果用很热的水,那么外层的食物会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状态。温度太高的话,会过度加热了食物的外层;一般高温的话,需要较长时间的化冻,而这种温度却又是细菌生长的温床。因此,比较好的化冻方式是提前一天拿出来,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到用的时候就化得差不多了。在保鲜的温度下,既可以慢慢化冻,又可以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要更快一些的话,用凉水化冻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选择。最快的化冻方式是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一样,微波炉的”化冻”功能是快
速化冻的有效手段。
          ⑨总的来说,真正新鲜食物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消费者手里,那么速冻食品是更好的方式–相比于放了好多天的”未加工”"未冷冻”食物,速冻食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而且更加安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标题: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这样的“水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4.根据第⑦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3分)
          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 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
          【第4课】
          中考链接答案:1.示例:速冻食品也新鲜(指出说明对象,l分,写出其特征,1分;语言简明,1分。共3分)2.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
(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指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3.不能删去。。“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坏”不是一定会发生的。若删去就A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分析合理即可。3分)4.速冻并不能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只要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反复解冻,会影响食品安全。解冻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了,会影响食物的口感。
(意思对即可。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9 01:58 , Processed in 0.05180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