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回复: 2

2014初三语文上册错题同步训练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年级语文上册错题集及分析
          作业本
          1、作业本15页第三题
          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在一栋看似普通的A市的房子里,网络进入家庭已经化为现实,由M系统公司与一家建筑合作建造的这套有五间卧室是房屋,从外表上与其他房屋差不多。
          错误分析:第一句修饰语位置错误,第二句“化为”不能与现实搭配,最后一句“从外表上”介词短语后缺少动词,应补出。
          修改意见:(1)将“A市”调到“一栋”前面
          (2)将“化为”改为“成为”
          (3在“外表上”后加上“看”
          2、作业本18页第三题
          仿照所给的句子,发挥想象,续写两句。
          没有沙粒的聚积,就没有沙漠的广袤; ; 。
          错误分析:学生没看清楚题意,将“没有……就没有”分写在两条横线上,告诉学生看清楚中间的分号,所填的要构成排比句。
          修改意见:没有水滴的汇聚,就没有大海的广阔;没有小草的聚积,就没有草原的辽阔。
          3、作业本22页第六题
          作者认为祖母玛丽亚“真了不起”的理由有哪些?
          错误分析:有的学生自己胡乱回答,有的虽从材料中找回答不全,告诉学生应从材料中结合问题从上下文中找关键词句作答。
          修改意见:“我心灵中所获取的一切美好的……世界”及“奶奶善于……复杂的难题。”
          4、作业本23页第八题
          第一段中加点的“特别的滋味”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
          错误分析:学生只从文章第一段入手思考,还有的从引用的故事中找,都偏离了问题的方向。
          修改意见:“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
          5、作业本24页第三题
          默写古诗词名句2 ,西出阳关无故人。
          错误分析:学生将“尽”错写成“进”,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尽”即“喝完”。
          修改意见:“劝君更尽一杯酒”
          6、作业本26页第八题C、公既授命(既然)
          错误分析:既:应该解释为“已经”,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既出,得其船。”
          7、作业本78页第2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把握,很多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故出错较多。
          (1) 发闾左\谪戍渔阳;(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8、作业本80页第3题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义词,引导学生从“感情色彩、词义程度的差别、搭配的不同”等方面来讲解。故应选C。
          语文期中考试
          1、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与《卖炭翁》一文“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 ”。
          错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原因:学生不理解这种矛盾的心心理。
          正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名著知识填空,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水浒传》中有关A的另一个故事:
          错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原因:学生没有注意到“另一个”,而随便写出林冲的一个故事。
          正确:林冲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误入白虎堂。
          3、现代文阅读第七题,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其作用是什么?
          错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引出论点,总起全文等。
          原因:学生文体不清,引用材料的作用表述不清,要教育学生注意答题技巧。
          正确: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0: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4、现代文阅读第八题,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错误:莲花等植物页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而有些植物页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新 课标 第 一 网
          原因:学生没有抓住“效应”,而是随便抄写一句。
          正确:有灰尘的页面经雨水的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
          5、现代文阅读第11题,联系上文,体会第7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错误:“怔怔地”“怏怏地”写出了鸟雀的悲凉的神态,写出了仿佛鸟雀因树叶落光环境萧瑟而显得孤寂、不悦。借物喻人,也显示了作者因秋天的萧条而感到冷清,留恋那饱满、清新的感觉。
          原因:学生对文字的赏析缺少必要的技巧。要求先从修辞、表现手法、再结合文字内容从感情角度赏析。
          正确:“怔怔地”“怏怏地”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全部落完,毫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了“我”看到叶子全部凋落时的失望、痛惜之情。
          6、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错误:学生对“非常”这个词不理解,没当成古今异义词。
          正确:魏王仪表堂堂,很威严,非同寻常,但在他身边拿刀的人,这才是英雄。
          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易错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诏求直言 ②时勉言营建之非 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 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答案】B
          【解析】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大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答案】C
          【解析】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此题因果倒置和张冠李戴。“差点被打死”是以为内他“上疏言事”;“下锦衣卫狱”是该人交趾道后。
          【易错点点睛】做文言文概括和分析题目的前提是准确筛选与整合,而筛选与整合的前提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意;据题干找准信息源;C项原文为“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趾道御史,命曰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答案】(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易错点点睛】“扑以金瓜”,状语后置, “肋折者三”,定语后置,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 “饯都门外”状语后置, 重点词“几”,
“发” “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1: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的翻译易错例题
          一、注意辨清实词的含义
          1、古今异义词。由于时代差异,古汉语中有很多字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类词习称“古今异义词”。在翻译时,要清楚辨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错误分析(1)句中的“猖獗”今义是“凶猛而放肆”,古义是“倾覆,失败”。
          全句译作“可是(我)智谋短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中的“讽”今义为“讽刺、嘲讽”,古义为“劝说、规劝”。全句译为“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2、活用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这类词习称“活用词”。一般有名词活用为动词或作状语,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情况。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错误分析:(3)句中的“闻”解释为“使……听到”,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全句译为:“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4)句中的“空”,解释为“在空中”,做“游”的状语。句子意思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多义词。当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时,翻译时就要根据语境仔细推断,确定它的合适义项。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分析:在句中有两个“指”,根据语境可以知道,第一个“指”作名词,解释为“手指”:第二个指作动词,解释为“指出”。全句译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
          4、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课文注释中常用“★通★”或“★同★”来指明。解释通假字,要按着本字的字义解释。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转”通“啭”,鸟叫声;“曾”通“增”,增加。两句可分别译为:“蝉接连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着。”“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二、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等。翻译时,通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分析(1)句省略了谓语和主语,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句省略了主语“渔人”。翻译时,可在“及郡下”前面补上。全句译为“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历。”
          2、判断句。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辨别文言文表示判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者、也”做标记,一是句中出现判断动词“为”“乃”“谓”等。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分析:(3)句用“……也”的格式表示判断,(4)句用判断词“谓”表示判断。两句分别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主要有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短语(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分析:(5)句是宾语“谁”前置,(6)句是状语“以尉首”后置,翻译时要还原到适当的位置。这两句分别可以翻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4、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也不少,常常以“为”“于”作为做被动句的标记。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分析:句中“为”表示被动关系。全句译为:“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被他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3 12:37 , Processed in 0.066384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