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1: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的翻译易错例题
一、注意辨清实词的含义
1、古今异义词。由于时代差异,古汉语中有很多字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类词习称“古今异义词”。在翻译时,要清楚辨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错误分析(1)句中的“猖獗”今义是“凶猛而放肆”,古义是“倾覆,失败”。
全句译作“可是(我)智谋短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中的“讽”今义为“讽刺、嘲讽”,古义为“劝说、规劝”。全句译为“邹忌委婉地劝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2、活用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这类词习称“活用词”。一般有名词活用为动词或作状语,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情况。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错误分析:(3)句中的“闻”解释为“使……听到”,属动词的使动用法。
全句译为:“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4)句中的“空”,解释为“在空中”,做“游”的状语。句子意思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多义词。当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和用法时,翻译时就要根据语境仔细推断,确定它的合适义项。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分析:在句中有两个“指”,根据语境可以知道,第一个“指”作名词,解释为“手指”:第二个指作动词,解释为“指出”。全句译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
4、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课文注释中常用“★通★”或“★同★”来指明。解释通假字,要按着本字的字义解释。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转”通“啭”,鸟叫声;“曾”通“增”,增加。两句可分别译为:“蝉接连不停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着。”“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二、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等。翻译时,通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分析(1)句省略了谓语和主语,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句省略了主语“渔人”。翻译时,可在“及郡下”前面补上。全句译为“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历。”
2、判断句。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辨别文言文表示判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者、也”做标记,一是句中出现判断动词“为”“乃”“谓”等。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分析:(3)句用“……也”的格式表示判断,(4)句用判断词“谓”表示判断。两句分别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主要有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短语(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分析:(5)句是宾语“谁”前置,(6)句是状语“以尉首”后置,翻译时要还原到适当的位置。这两句分别可以翻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4、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也不少,常常以“为”“于”作为做被动句的标记。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分析:句中“为”表示被动关系。全句译为:“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被他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