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回复: 3

2014九年级语文小说阅读同步训练题4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前劲练
          1.【预测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蛇 道
          吴作望
          尤尔斯是美国建筑行业的大亨,这天中午他应该到达洛杉矶的。可是,已经夕阳西下了,他的车队还困在一个叫马丁尔的偏僻公路上。
          既不是天气的影响,也不是交通堵塞造成的。而是每年这个季节,总有成千上万条南来的蛇,穿过此公路,迁徙到以农牧业为主的北部。不走运的是,尤尔斯的车队取道这里时,公路已经被警方封锁了,他们被拦了下来,为今年要通过此地的蛇群让“道”。
          公路旁还竖着一块十分醒目的警示牌:“ ”
          当然不会硬闯过去,但想掉头也不可能了。尤尔斯走下车,问一位维持秩序的胖警官:“警官先生,你能确定有蛇群通过这里吗?”
          胖警官认出了他,答道:“尤尔斯先生,请耐心等待吧,人类天天都在走这地方,而蛇们一年只经过这里一次。”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第二天早上,当在车上睡了一夜的尤尔斯醒来,听说昨晚上并没有出现蛇群,警方仍禁止车辆通行时,他终于忍不住了,喊住走来的胖警官:“警官先生,你能否准确一点儿告诉我,蛇群究竟什么时间通过?”
          ①胖警官耸耸肩 地答道:“尤尔斯先生,这个我也说不好。既然蛇群昨天晚上没有通过,我想极有可能今天白天或者是晚上。”
          “什么,还仅仅是有可能?”
          “是的,你也知道这里一直属于蛇‘道’。”②胖警官的表情变得 起来,说,“自从修建了这条公路后,它们和人的斗争就没停止过,即使每年有很多蛇被车轮碾死,付出了惨重代价。可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它们仍然视死如归,前仆后继,浩浩荡荡通过……”
          尤尔斯此刻没心情听他谈这些,只想着早一点儿赶到洛杉矶。他问道:“警官先生,如果州长此刻跟你通话,让你们放我的车队过去,你会放行吗?”
          看着神情焦急的尤尔斯,③胖警官摇摇头 地笑了笑:“别开玩笑了!州长是不可能提出这种要求的,他没有这种特权。”
          “为什么?”
          “你没看到路旁警示牌上的告诫吗?这可是州长亲自写的。”
          尤尔斯呆了一呆:“如果是总统的命令呢,你们也不放行吗?”
          ④胖警官的表情十分 :“尤尔斯先生,难道你真不知道你承建这段公路的那年,所带来的后果吗?由于隔断了蛇群的‘通道’,那一年,不仅屡屡发生蛇伤人的事件,而且第二年,佛尔顿北部粮食歉收,老鼠泛滥成灾……”
          胖警察走开前,又盯了尤尔斯一眼:“知道吗,‘无条件给人类朋友让道’的命令,是总统亲自签订的!”
          (1)尤尔斯的车队为什么一直被困在一个叫马丁尔的偏僻公路上?你觉得尤尔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尤尔斯率领车队急着过公路与被阻止不能通过公路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反映的是什么之间的冲突?
          (3)小说神情描写十分细腻,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恰切词语,填写到下列神情描写句横线处。
          ①胖警官耸耸肩 地答道 ②胖警官的表情变得 起来
          ③胖警官摇摇头 地笑了笑 ④胖警官的表情十分
          (备选词语:C.无奈 D.凝重 A.淡然 B.严肃 )
          (4)公路旁还竖着的一块十分醒目的警示牌是谁写的?联系文中画曲线内容和本文语言风格,用假设复句补写出警示牌内容。
          (5)保护环境仅是胖警官一个在坚守吗?为什么?结合有关语句谈一谈。
          (6)按照要求,运用描写给小说续写两个结尾(均在40字左右)。
          ①尤尔斯深感自己错了。
          ②尤尔斯对此不以为然。
          2.【模拟题】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军号声声
          高 军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有删改)
          (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
          (2)从全文看,③—段记叙的顺序是 ,其作用是
          (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段采用B句。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
          3.【冲刺题】阅读下面小说节选,完成第(1)—(5)题。
          最后一个士兵(节选)
          石钟山
          当王青贵又一次回到阵地上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①阵地上一片狼籍,满目疮痍。刚发芽的绿草已经焦煳了,那些树也枝枝杈杈的焦煳一片,有的被炮弹炸飞了,有的被炸得东倒西歪。在一棵树下,他看见了老兵苗德水。
          此时苗老兵半躺半卧着,他的右手握着一枚还没拉弦的手榴弹,右手就那么举着,他生前的最后一刻,想把手里这枚手榴弹扔出去,这是一粒非常要害的子弹,死前的苗老兵还没有尝到痛苦的滋味,他的眼睛仍那么眯着,很淡漠地望着前方。
          小柳子在苗老兵的不远处,他靠在一棵树上,头低着,似乎困了,要睡过去了,他的枪仍那么举着。王青贵奔过去,叫了一声:柳子——他去推他,他却仰身倒了下来,这时,王青贵才看清,小柳子胸上中了一排子弹,那血似乎还没有完全凝固,随着他的仰倒,血从小柳子的胸口又一涌一涌地冒了出来。小柳子是排里最小的兵,今年刚满十七岁,一年零三个月前入伍,经历六次战斗,负过一次伤,那一次他的腿肚子被子弹钻了一个洞,在野战医院休养了二十多天,刚回到排里不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2: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青贵整个身上的鸡皮疙瘩起来了,昨晚阵地上还是那么生龙活虎的一群战士,转眼间便远离他而去。阵地上静得出奇,只有被炮弹烧焦的树枝发出轻微的爆裂声。他茫然四顾,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恍如梦里。他轻唤着战士的名字:刘文东、小潘、江麻了——
          他看见了江麻了,江麻子趴在一块石头上,仿佛累了,趴在那里睡觉,血却浸满了石头。枪还在他身下压着,刚射击出一发子弹,弹壳还没退出枪膛。他正准备把子弹上膛的瞬间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全排加上他十五个人,有十四个人都已经牺牲了,他们或趴或蹲,他们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临死之前,②都是一幅无惧无畏的样子。十四个战士就这么安息了,他们还和生前一样,似乎在等待着排长的召唤。此刻的他没有恐惧,也来不及去恐惧,那一瞬,他的思维凝固还动了。他茫然地向山下望去,敌人的阵地已是人去皆空,他们是打扫过战场走的。天地间静极了,有三两只麻雀惊惊吓吓地飞过来,又慌慌地飞走了。
          (1)文内画线句中有错别字,分别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
          ① 改正: ② 改正:
          (2)读完这几段文字后,你涌起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回答。
          (3)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的群体,作者描写满含感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你觉得最富有感情的是哪一句?那几句是略写?分别写在下面。
          感情句:
          略写句:
          (4)“当王青贵又一次回到阵地上时,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他茫然四顾,觉得这一切很不真实,恍如梦里”,词语“吓呆”是否可以换成“惊呆”?为什么?他觉得什么“不真实,如在梦里”?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小柳子在苗老兵的不远处,他靠在一棵树上,头低着,似乎困了,要睡过去了,他的枪仍那么举着。”怎样举着?用你深情的笔调,为这年经的——刚满十七岁的士兵具体描写出这一永恒的姿态(50字左右)。
          4.【冲刺题】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上山与下山
          胡 炎
          学生说:“走好,老师。”
          老师说:“无碍。倒是你,好走。”
          学生是高才生,当年老师的得意门生。
          老师是学术权威,学生一生的骄傲。
          山,高峻峭拔,有老藤新蔓苍绿着,野林杂花点缀着,流泉飞瀑润泽着。所以,山是秀气的山。
          羊肠小道,崎岖回环。路,难行。
          学生已腆起了啤酒肚,福发得厉害,步子重,还一口吞一口地喘。老师瘦削,一如当年,睿智,矍铄。
          老师说:“累不?累就歇会儿。”
          学生说:“不累。”脚却迈不动了。
          倚石小憩。清风吹来,爽。举目四望,林梢峰巅烟岚袅袅。
          学生感慨:“时光如梭啊,一晃十余年了。”
          老师颔首:“白驹过隙,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惟今昔有别,物是人非而已。”
          学生说:“不错,学生自忖未给老师丢脸。”
          老师浅笑,没答。
          学生是出类拔萃的,先从文,后从政,扶摇直上,而今已是副厅级高干。
          学生说:“很早就想见见老师,只是政务繁杂,分身无术啊。”不知是解释,还是炫耀。
          老师说:“我晓得。”
          学生便讪讪地,又说:“居官不自由啊,况身负要职……”
          老师说:“奋斗至此,不易。为师者,欣慰于心。”
          学生便满足,习惯了严肃的脸,开颜一笑。
          又爬山。山势更陡,举步维艰。
          老师说:“仕途如爬山。”
          学生赞同:“知我者,尊师也。”
          老师说:“登高望远,风光无限。感觉不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4 0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又笑,笑出了一脸春风。
          说话间,忽至一光秃之处。地上有树桩残留,再有,就是几棵弯曲低矮的老树。
          学生说:“怎么成这样了呢?当年,这里巨树参天。”
          老师微眯双眼:“好木皆伐,但余残树。”
          学生说:“原来如此。”
          老师看一眼学生,又看树,悠悠道:“故曰:树不成材,可保其身;若为栋梁,常招其祸。”
          学生没答。
          老师又说:“你是栋梁,手下亦多栋梁乎?”
          “……”学生有些尴尬。这些年,但凡可威胁其地位者,抑或锋芒毕现者,皆遭“贬黜”,分流而闲置起来。
          老师笑:“走,快到顶了。”
          沉默。风大起来,吹乱了老师的满头银丝。面前一巨石突兀,状若高歌之鸭,这便是峰顶了。山亦因此石得名,唤曰:鸭头山。
          学生重又兴奋起来,取了相机,说:“老师,留影。”
          老师由他拍照。拍完了,老师又给他拍。
          学生说:“不忙,让我骑到鸭头上,多拍几张。”
          老师点头。学生笨拙地爬上去,叉腰,昂首,极威风。
          拍过了,老师就淡淡地开了腔:“看到这只石鸭,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杀鸭的故事。”
          学生说:“老师,您讲。”
          老师说:“从前有人养了一群鸭,不为下蛋,只为享受鸭鸣。众鸭欢歌,惟有一只默默,除了勤恳生蛋,绝无声响。养鸭人怒,挥刀杀之。”
          学生说:“不可理喻。”
          老师说:“故曰:金鸭不鸣,而罹其灾;草鸭狂叫,亦讨人笑。”
          学生懵懂,无言地看老师。
          老师忽而正色:“拍马溜须夸夸其谈之流,可用乎?”
          学生垂首,只觉喉干,唇焦,额上有汗涔涔地渗出。
          下山时,学生凝望远处,久久默立。
          老师说:“想什么呢?”
          学生说:“这下山的路,该怎么走?”
          (1)本小说的写法如同剧本: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渐次展开;语言充分表现人物性格。请简要归结诸要素:
          时间 空间 人物
          矛盾冲突
          主要描写方法
          (2)小说描写老师与学生讨论“好木皆伐,但余残树”和“杀鸭的故事”两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3)神情是人物心理的名片,下列神情描写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学生便讪讪地,又说:“居官不自由啊,况身负要职……”
          ②“……”学生有些尴尬。这些年,但凡可威胁其地位者,抑或锋芒毕现者,皆遭“贬黜”,分流而闲置起来。
          ③学生垂首,只觉喉干,唇焦,额上有汗涔涔地渗出。
          (4)小说结尾处写道:下山时,学生凝望远处,久久默立。老师说:“想什么呢?”学生说:“这下山的路,该怎么走?”猜想一下,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情节发生?用话剧剧本的形式写出。(不超过90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 16:18 , Processed in 0.053084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