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8: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3.多音字
好:①hào好为《梁父吟》;②hǎo好人一生平安
乐:①yuè乐毅,音乐;②lè快乐
屏:①bǐng因屏人;②píng屏幕
度:①duó度德量力:②dù温度
会:①huì会议;②kuài会计
4.一词多义
“为”的一般用法有:①作动词,“做”,含义宽泛,可根据上下文译作适当的动词。如:冰,之为水,而寒于水。(《劝学》)②表示判断,译作“是”、“像”。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蔺列传》)③在句末作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如:何辞为?(《鸿门宴》)④作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原因目的(以上读去声)或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给、对、向、替、因为、为了、被”等。如:不足为(对)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②谓为信然(译作“是”);③以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④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被”)
“将”的一般用法有:①动词。扶。《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动词,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顾将来摆一桌子。③副词,将要。《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④副词,或许,也许,莫非。《宋定伯捉鬼》:将非鬼也?⑤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在意义。《卖炭翁》:宫使驱将惜不得。⑥jiàng名词,将领。《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⑦jiàng调动,率领。《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②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⑧君谓计将安出(副词,将要)
“然”的一般用法有: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卖油翁》:康肃忿然曰。②连词。然而,但是。《黔之驴》:然往来视之。③形容词,对的,正确。《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④《隆中对》:谓为信然。⑤词尾。像……似的。《核舟记》:若听茶声然。⑥语气词。那么。《公输》:然,胡不已乎。
①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②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③豁然开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
“已”的一般用法有:①动词。停止,完。《公输》:胡不已乎?②副词。已经。《出师表》:今南方己定。⑨介词。通“以”。《隆中对》:自董卓已来。
①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②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
5.省略句
①君与俱来(“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您和他一起来。)
②此诚不可与争锋(“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和他争强斗胜。)
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句首省略主语“孙权”;“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句段品味】
1.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滑王狼狈出奔的英雄。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徐庶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的呼应。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5.凡三往,乃见。
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6.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政治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权的强烈不满。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
7.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渚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