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中考网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测试题全套5

[复制链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1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收获,对我们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用不尽的。今后这样的活动我们还要继续开展,且要更加自觉,更加有深度。
          资源链接
          美文推荐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至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雕塑。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里,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至少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思考:
          1.文中有一组“有人说”的铺排段,你能继续接着写一段类似的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创造”的名言,你能再写出几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四怕
          朱铁志
          如今各类出版物汗牛充栋,而不才乃性情中人,读书虽有选择,但更多情况下是性之所至,逮哪看哪。如此这般久了,便悟出了一些道理:读书不仅有乐,也有苦、有惑、有恨、有怕,有说不清道不白的复杂感受。
          一怕大而无当、套话连篇。此类著作多为政治理论读物。其特征,是大话泛滥、套话不断,什么“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了,什么“形势喜人又逼人,工作好做又难做”了,什么"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能因为有好否定坏,也不能因为有坏否定好"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听起来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尽人皆知的道理,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对象,而且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句无来历,似乎还很有学问,很有根底,其实只要不是太笨,人人可为之。这种正确的废话无用的真理,除了可以使个别官员、无能“学者”以不变应万变之外,实在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说出来"无异于谋财害命",听起来是忍受折磨。此乃一怕。
          二怕浅入深出、故弄玄虚。这类毛病多存在于个别学术著作中。其特征是装腔作势,拉旗作皮,形式大于内容。生搬硬造的名词概念、食洋不化的理论体系,充斥字里行间。甭管研究什么问题、针对什么对象,都要“解构”、“消解”一番。哪怕是写文学评论,也非要写出不知所云的艺术效果,巴黎某个小圈子未必正确的新理论,可以成为一些留洋博士的贩卖资本;纽约某沙龙的偶然争论,可以变作归国“学术报告”的“有聊”谈资。说起来都是云山雾罩、玄之又玄,别人固然“听不懂”,他们自己也未必懂。而据说气氛总是“热烈”的,讲的和听的,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不学无术的傻瓜。于是,大家集体上演一出新时代的“皇帝的新衣”,共同成为有学有术的傻瓜。只可惜,热闹倒是热闹,就是对繁荣学术毫无益处。
          三怕言语乏味、面目可憎。这类著作的作者大抵没有文体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标准自说自话而已。他们关心的是“说什么”,而不在意“怎样说”。读这类著作,如果不是出于极特殊的需要,大概很难终卷,往往读不到一半儿,就不免哈欠连天,连多年的失眠症都治好了。这类著作与不学无术、浅入深出的信息垃圾不同,它们常常是言之有物的,就是表达不讲究,既没有理性逻辑之美,也没有文采斐然的词章之美,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真是很可惜。
          四怕趣味低级、把肉麻当有趣。这类毛病多存在于某些传记之中。其特征是有意“忽略”传主的事业轨迹,而专注于其事业以外的所谓“生活细节”,比如不同年代的“三围系数”呀,某男某女的情感纠葛呀,使用某种化妆品的细腻感受呀。一本描写某著名舞蹈家的传记,全书差不多都是对生活琐事喋喋不休的唠叨,有一处居然用了几个页码的篇幅写舞蹈家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感叹自己如何“性感”。而我实在看不出这段描写与舞蹈家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全书看完了,对舞蹈家的奋斗历程所知依然不多,而对舞蹈家的私生活、个人习惯倒知之甚详。我认为,传记总该给人一点儿比女性“三围”更重要的知识才对头。
          (选自《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1日)
          1.你同意文中所说的“读书四怕”吗?请针对其中的一点发表一下你的高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现阶段我们学生读书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12: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文常
          一、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所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二、培根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三、邓拓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同年被分配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校任教,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4年5月,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领导下,主编出版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5卷本)。1947年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1979年得到平反。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重史识、史论,旁征博引,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可谓雅俗共赏。
          四、杂文的有关知识
          1.杂文的特征
          杂文有什么特征呢?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当然,还有一些,象“短小”、“讽刺与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点,但下列三点是主要的: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关于杂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我们在讨论狭义杂文时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杂文的形象性
          怎样来创造杂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作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一些本质特征,以生动的笔触,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特点和脸谱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时,也就进行了论证,“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它的要点是:在勾勒形象的时候,要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本质特征,其余则不需要费笔墨。不要单纯地描绘,要为说理而描绘,在描绘中说明道理。还要分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达到通过形象来说理的目的。这个形象就是杂文形象。这种做法叫做“画像识类”或者是“取类画像”,即通过对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谛或一些人物的心灵。它的构思写作过程大致是:选取原形--分析原形--描绘论证。
          3.杂文的性质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资源开发
          一、丁肇中箴言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
          •中国是在科学文化上有光荣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国家的人之下。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充满信心。不要看不起中国人!
          二、名人评培根及其《随笔》
          黑格尔评培根的《随笔》:“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
          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随笔》:“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有评论者把《培根人生论》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的《沉思录》,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马克思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罗素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黑格尔评培根:“有很多有教养的入,对人们所关注的种种对象,如国事、人情、心灵、外界自然等等,曾根据经验,根据一种有教养的阅历,发表过言论,进行过思考。培根也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阅世甚深的人。他见过大世面,处理过国务,亲手对付过现实问题,观察过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各种关系,曾经影响过那些有教养的、深思的、甚至研究哲学的人。”
          雪莱:“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
          黑格尔评培根:“培根所真正关心的是现实而不是理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他的民族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8 18:16 , Processed in 0.05756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