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回复: 5

西城区初三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及答案全集8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心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恍惚( ) 沙哑( ) 簪子( ) 嗤地( )
          奥尔迦( ) 唾沫( ) 茹科夫( ) 琅琅( )
          撒娇( ) 嘟囔( ) 抽噎( ) 蜷缩(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3.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
          (1)“……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2)“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屋里的朗读声一下子停了,六个人都吃惊地望着他。
          “你说什么?”赵小桢惊讶地问。
          京京有点发窘。也许,是他自己理解错了呢?他嘟嘟囔囔地说:“读得不对。”
          抽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胖胖的赵小桢读的是第二段。她平常的声音又脆又甜,很好听。____只要一读书,她读出来的调子总是软软的,奶声奶气的,好像写信的____穷孩子万卡,____个爱撒娇的小姑娘。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种种苦涩,________,经历中多少挫折,________,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________。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A.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B.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使人失望流泪
          C.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催人衰老憔悴
          D.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二、课内阅读
          ①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②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③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④“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⑤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⑥“‘……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⑦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⑧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⑨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
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6.结合上面选段的内容,你认为李京京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于程老师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①段画横线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李京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第③段画曲线的语句看,此时程老师会怎样想呢?请描写一下程老师此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完选段后,你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同学们经常阅读小说,一定有不少作品引起过你的共鸣。请你回忆一下:那部(篇)小说叫什么名字?主人公是谁?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最让你感动或引起共鸣的内容是什么?把以上内容写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或课余时间里,与同学交流阅读小说的感受,更好地体会小说的特点,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第四单元 求知与读书
          学习目标
          1.阅读
          (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了解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法,把握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4)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2.写作
          (1)仿写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句。
          (2)学习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注意论据的选择。
          (3)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口语交际
          (1)复述本单元中的任意一篇议论文,注意文章的论证思路,要抓住论点和各部分要点进行复述。
          (2)选择一个话题,明确自己的观点,构思后口头表达,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由一个选择题入手,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谈读书》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作者笔法灵活,比喻论证使表达显得生动。
          《不求甚解》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含义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2.阅读建议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言较浅显,宜先速读,了解文章梗概,再细读,分析理解本文论述的中心,然后抓住本文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特点,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好处。
          (2)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时,首先应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句意、段意后,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本文的论点,自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3)《谈读书》,可采用圈点批注式阅读的自学方法,阅读时直接在课文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识的烙印。可摘抄自己喜爱的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并背诵。
          (4)《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可先梳理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谈读书》有相似之处,可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对文中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
          (6)议论文阅读能力指导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准确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不能说读懂了文章。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论点的概括,有的可选用文章的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和道理(包括科学、理论、名言、谚语等)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从文章的事实中看出道理,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论证是运用论据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问的逻辑关系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在议论文中,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纵式”结构;二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如“总论——分论——总论”式。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清楚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议论文的语言主要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阅读议论文,要从整体到局部,注意抓住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句子、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3.相关知识
          (1)联想:指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应。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2)想象: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存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0: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反复地有步骤地连贯地思考,提出前人未提出的问题,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与一般思维不同,主要表现在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条件有: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以及有关的广博知识;追求事物的普遍性规律与结论;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周围环境(如切磋讨论)的激发等。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及绘图、写作等实践活动相联系。作为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学习诊断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gōnɡ喜( ) ②轻而yì举( ) ③汲取( )
          ④根深蒂固( ) ⑤模式( ) ⑥锲而不舍( )
          ⑦暂时( ) ⑧一shì( )无成
          2.先解释词语,再解释加点的字。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3.填空。
          (1)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2)玉不琢,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你读过吗?请把它们与相应的朝代和作者相连。
          《三国演义》 清代 吴承恩
          《儒林外史》 元末明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清代 曹雪芹
          《西游记》 明代 罗贯中
          《红楼梦》 清代 吴敬梓
          5.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6.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段中两个加点的“此”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中的两个事例。并说说作者列举这两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再举一个生活中与选段事例类似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探究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10.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11.第③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12.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________的观点。
          13.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家(整治) 推之四海(推广、延伸)
          B.格物(推究) 领悟(明白、理解)
          C.治国(治理) 致知(获得)
          D.清谈(清淡的) 不知所措(处理)
          2.下面句子中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___过程的向导。
          ④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________。
          A.①探察 ②探索探讨 ③探索 ④探察
          B.①探索 ②探察探讨 ③探索 ④探察
          C.①探察 ②探察探讨 ③探索 ④探索
          D.①探讨 ②探索探讨 ③探索 ④探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4 0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3.在下面的横线上加入一段文字,先后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00米厚的大陆,________。
          ①1983年7月,测得最低气温为零下89.2℃
          ②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50℃
          ③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
          ④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4.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今天寒风刺骨,( )我还是早早出门了。
          ②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饿死,( )吃你的饭。
          ③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 )不会用思想。
          ④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 )轻于鸿毛呢,( )重于泰山?
          A.①虽然……但是②不是……就是③但是④不是……而是
          B.①尽管……可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不是……就是
          C.①虽然……但是②宁可……也不③可是④是……还是
          5.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内阅读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概括第③段中的事例,这个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4: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探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2.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⑦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一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4.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0 03:29 , Processed in 0.07139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