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回复: 3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训练题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单元
          20 秋 水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
          C.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
          提示: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非至于子之门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提示: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C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提示:①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按照”。
          答案:B
          4.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人物,与________并称“老庄”。《庄子》又叫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全书现存________篇。
          (2)《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讨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答案:(1)《庄子•秋水》 战国 庄子 周 哲学 道 老子 《南华经》 庄周和他的门人三十三
          (2)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 “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野语有之曰
          (2)我之谓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1)之:代词,代后边所说的俗语。
          (2)无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助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1: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为莫己若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提示:例句和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3.河伯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的?河伯为什么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呢?
          答案:当他看到自己水势浩大,冲决而行,使人“不辩牛马”,觉得自己力量无穷,是对自我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当他发现到了海边,那海水更为壮观,“不见水端”,寥寥数语,一片无际无涯的水的世界,让他大吃一惊。不得不承认自己水势太小了,故有此叹。
          4.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呢?
          答案:河伯从眼前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更为此前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汗颜,也使他有了新的认识,亦即世界的无限。
          5.秋水时至,河伯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见到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见到大海后,态度变为“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文篇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然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快乐时光
          信口回答
          彼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因其贪玩,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
,语文课老师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彼得懒洋洋地回答:“我怎么会知道呢?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喜欢看莎士比亚作品的。”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基础知识
          1.选出停顿错误的两项(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E.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F.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提示:A项“两涘渚崖/之间”;C项“闻/道百”。
          答案:AC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伯夷之义(轻视) 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提示:B项“少仲尼之闻”中的“闻”不是“名声”之意,应为“学识”。
          答案:B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寇莫追
          C.觉宇宙之无穷 D.不忍穷竟其事
          提示:例句中的“穷”是“穷尽、完结”的意思。A项是“阻塞不通”的意思,与“通”相对。B项是“走投无路”的意思。D项是“穷究、追究到底”的意思。
          答案: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0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4.(2010四川泸州中考模拟)名句积累。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2)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自己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在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的时候,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课内外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常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慨,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名句的默写。书写时不能出现错、漏字。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或: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写出从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
          答案: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6.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2)野语有之曰( )
          (3)吾非至于子之门( )
          (4)而轻伯夷之义者( )
          (5)东面而视( )
          (6)望洋向若而叹( )
          答案:(1)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346
发表于 2016-7-24 0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代词,这样的,指后边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3)结构助词“的”。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修饰。
          (6)连词,表承接。
          7.用双竖线将语段划分为两部分。
          答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8.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答案:(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9.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等。
          深层探究
          10.《秋水》全篇文章都在设喻,那么从贻笑大方、望洋兴叹两则成语中,从整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提示:第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第二,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第三,人贵有自知之明。第四,知耻近乎勇。第五,谦受益,满招损。第六,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第七,自大由于无知。第八,有比较才有鉴别。
          中考链接
          11.(2005山东泰安中考)认真揣摩第②至⑥段文字(《心存感激》原文略),想想为什么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而后写其他?简要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提示:此题是阅读题《心存感激》后的探究题,主要是对文章内容安排顺序的探究。
          参考答案: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突出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绝对不会爱他人、爱事业、爱生活、爱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25 05:40 , Processed in 0.05976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