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4 01: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下边的话都是议论性的,在课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感人肺腑的作用;将它们联在一起理解,全文的“神”就能跃然纸上。请在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下边画上横线,并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的活动”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完全改观”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答:“人的活动”在课文里指的是驼队的出现。
先抑后扬,先极力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后着意写驼队出现后的壮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表现“完全改观”。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崇高精神”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从高原月夜归耕、粗朴短歌为伴,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军民身上,从延河之滨夕阳之下,生产欢歌笑语,充满生命力的一群文艺工作者身上看出来。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这一句和上边一句表述的意思不同在哪里?课文所用的材料是怎样跟它呼应的?〕
答:这一句写出了人类精神活动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上一句写到人是“风景”的构成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写某些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的平庸生活,接着写一对青年男女在雨中石洞促膝读书的“奇迹”,以表现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与议论中“值得怀念”呼应。这一对青年男女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也不会……更不至于……”,与议论中“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呼应。他们的出现使“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顿时生色”,与议论中“作为这里的主宰”相呼应。
五、写作题
我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说世界上有一位最善良,最伟大的女性,她就是我们的母亲,都说人世间有一种最美丽,最温和的声音,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呼唤,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伟大、最无私、最勤劳的人,她,还是我们的母亲!
我已不记得母亲在我还是个顽童时的模样,当她的形象深深刻入我的心灵时,她仿佛就已不再年轻。我数着无情地悄悄爬上母亲额头的皱纹,我数着母亲被岁月染白的隐藏于黑发之中的银丝,我数着母亲手上因操劳而变得粗糙的纹路,我始终无言——这世上能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呢!
早晨,我背起书包去上学,母亲总要怜爱地看看我,她总要趁我走到门口时,又匆匆回到厨房拿来一份早点,劝我再多吃一点儿,哪怕我只咬上一口;她总要目送我出去,然后在门口叮嘱:“路上小心!”这样的早晨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度过的日子已有十多载!
也许这在许多人看来仅仅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平常的小事里,不正蕴含着一位母亲深厚的感情吗?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得了重病,医生告诉他需要用他母亲的心来治疗,年轻人不忍心。母亲听说了,毅然剖开自己的心脏,让他拿着快去找医生治病。年轻人捧着母亲的心奔向医院,却在崎岖的路上摔了一交,那跌落的心脏发出温柔关切的声音:“孩子,你摔疼了吗?”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让人惊叹于母亲的伟大。一个人最先会说的往往是“妈妈”这个词,但是,母亲仅仅赋予了你生命吗?她仅仅抚育了你成长吗?她仅仅是你痛苦时可以与之倾诉、欢乐时可以与之分享的人吗?不!那位毅然剖心为儿子治病的母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请再看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在一次大地震中,年轻的母亲把身体弯成一个弓形,顶住了塌下来的屋顶,而把她的幼子放在自己胸前。当人们发现这母子二人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早已停止了呼吸,而她的孩子却在她弓形的怀抱里维系着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