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1|回复: 0

2015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d]
                                                [/tr]
                                       
                                [/table]
                        [/td]
                [/tr]
       
[/table]
  [b]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b]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b]答题套路:[/b]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9 05:59 , Processed in 0.04993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