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回复: 1

中考语文知识点之修辞训练题之第二阶段练习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d]
                                                [/tr]
                                       
                                [/table]
                        [/td]
                [/tr]
       
[/table]
  1.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善待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抒发。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韵致,闲适的意境,优美的意象,给人一种心闲气自华的牧歌般的轻快情味,从中你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普列什文,是一个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笔下,那些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的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而从梭罗远离尘嚣,在湖畔的轻唱微吟中,不是还可以感悟到人生的旷达与疏放吗?这些唯美的颂歌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于大地的亮丽风景。
  A.文段中"清闲的韵致,闲适的意境,优美的意象",运用排比,突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好的韵味。
  B.文段中"有如亲人似的悠游于……,牵手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生灵与人的亲近与和谐。
  C.文段中"不是还可以看到人生的旷达与疏放吗?"运用了反问的句式,强调梭罗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旷达和疏放的精神。
  D.文章结尾"这些唯美的颂歌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于大地的亮丽风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那些唯美的颂歌比喻成诗,表达了赞美之情。
  2.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清晨,我被鸟儿们唤醒了。它们在互相比试着歌喉,欢迎从闹市来的不速之客。近处炊烟袅袅,远处湖光潋滟。我们不忍心辜负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未及吃早饭,就急切地扑上山坡,扑进果园,扑向茶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晨曦中,棵棵茶树抽新芽,片片绿叶现晶莹。看了眼前的情景,你难道还会怀疑茶叶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宝物吗?
  A.文段中用"欢迎"等词语,赋予鸟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鸟儿欢快鸣叫的情景。
  B.文段中用"扑……"的排比句式,写出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
  C.文段中用"棵棵……""片片……"的对偶句式,写出了晨曦中露珠晶莹剔透的样子。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茶叶由衷地赞美和感叹。
  3.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我怎能不怀念呢?
  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
  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棱棱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缱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它朗朗的秋韵,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A.选段首句用"我怎能不怀念呢?"这一反问领起回忆,流露出"我"对亲朋、祖先的深深地思念
  之情。
  B.选段中运用"有……,有……,有……"的排比句式,集中表达了故乡留给"我"的无穷无尽的回忆。
  C.选段中把"我"比喻成"扑扑棱棱飞去了"的"出笼的鸟",生动地表现了"我"希望早早见到母亲的急切心情。
  D.选段中用"呼唤"一词赋予故乡的"小河""白杨""红枣""石榴""小草屋"以人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景象。
  4.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入山麓,从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融融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如今,谁不想看到这样的春天呢?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A.第一段中"唱入……"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勾勒出温润、柔和的春意浸入大自然每个角落的情态。
  B.第二段中"有的负责……"运用排比、拟人,既写出春天天空的湛蓝、澄澈与开阔,也写出飞鸟的愉悦欢畅之情。
  C."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一句运用比喻,生动描写出森林被工厂烟囱取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春天的向往。
  D.文章结尾段运用反问句式,表达出作者深感工业时代环境污染之痛,以及对真正的春天已经消失的追怀与叹惋。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手指的撩拨,通过一片奇异地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
  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
  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
  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
  不要让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
  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清秋与寒冬的春之和鸣,奏响黄昏与黑夜的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敏感手指的撩拨带来了美妙的乐音。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的重要性。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6.对下面选段中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杏树,早春里最先著花。①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蹄下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②杏花展绽得疾速繁盛,褪落得也齐促彻底。③待那小麦泛黄时,叶儿里时时亮开的杏儿也黄澄澄的,丰腴润泽,十分诱人。④杏树以粉红、翠绿、橙黄之色彩将花叶果实铺排在一个紧凑、简练的序列里,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显示着春之多情,春之浩茫。⑤麦收之后,使命已毕的杏树仅余青叶,静下来了,一直平静到落叶之秋。
  A.第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杏树着花比喻成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写出了杏花的鲜亮和早开的特点。
  B.第②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写出了杏花开败迅疾的特点。
  C.第④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人们对春天多情、浩茫的赞叹。
  D.第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对杏树安静的赞美。
  7.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是()
  "重霾之下,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谈何健康中国!重霾之下,花草也被伤害,谈何美丽中国!重霾之下,连呼吸都不畅通,谈何幸福中国!"当何维委员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连发质疑时,人民大会堂里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不约而同爆发的掌声,最能代表与会者的真实心声。正因如此,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在改革继续前行的道路上,经济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要统筹兼顾,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
  A.选段运用"重霾之下……谈何……"的排比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重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B.选段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
  C.选段中 "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运用反问,强调我们不应迷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兼顾环境的治理。
  D.选段中"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平衡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关系的难度与风险。
  8.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千年,狂风来过,雷电来过,干旱来过,而紫柳巍然挺立在高山沼泽里。②一千年,这山下王朝兴替了几十个;一千年,山中一个家族兴旺繁衍了几十代;一千年,这山野上的杜鹃花或许经蜜蜂做媒,已经变异了品种。③只有紫柳,还在这高山之上,在春夏之间的五六月里开着白花,漫天吐絮。④一千年,紫柳太老了,但姿态依然刚硬遒劲,那铁一样盘曲的干,如游龙,似苍鹤,还在向上。⑤就这样,紫柳不肯弯腰屈背,它白髯飘拂壮心不已,在疆场上的风沙雪霜里继续挑灯看剑。
  A.第①句运用"……来过"的排比句式,表现环境恶劣,意在突出紫柳历经磨砺但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B.第②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世事的变迁。
  C.第④句中"如游龙,似苍鹤"运用比喻,将紫柳姿态的多种多样形象地写了出来。
  D.第⑤句将紫柳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紫柳越老越强硬的姿态。
  9.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④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A.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
  B.②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气味。
  C.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蜜蜂的闹,从侧面描写出花的繁茂。
  D.④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野花形状各异。
  10.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乡村的早晨宁静的。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在翩翩起舞,又似乎在追逐嬉戏。捣蛋的太阳像车轱辘那么大,像融化的铁水一样鲜红,带着喷薄四射的光芒,蹲在东方的岭梢上,用手撩开了轻纱似地薄雾。在乡间的青石板路上悠悠地走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也只有早起的云雀在那半明半暗的云空高啭着歌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踏着晶莹剔透似的露珠,聆听着呢喃的鸟语,浸润在沾湿的栀子花的香气中……好希望时间的指针就此停止转动,让我美美地享受一番,深深地去体味,哪怕就这样一直地走着,一直地走着,踏着乡间的青石板路……
  A.选段中把初生的太阳比作"车轱辘""融化的铁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的大小和颜色。
  B.选段中用"蹲""撩开"等词语赋予初升的太阳以人的情感,突出了太阳的调皮、可爱,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升到岭梢上,山中的薄雾消散的情态。
  C.选段中反复出现"一直地走着",突出表达了我被美景所吸引,依依不舍的情感。
  D.选段中运用"呼吸……,踩踏……,聆听……"的排比句式,集中表达了乡村早晨的热闹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1: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比喻,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设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D.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12.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A.文段中"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笼罩下的群山时隐时现的情态,突出了山的雄伟。表达了作者赞叹之情。
  B.文段中 "远处……,近处……"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远近云雾的色彩和形态。
  C.文段中"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风的飘忽不定。
  D.文段结尾运用排比、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风的猛烈,突出了云的变化快。
  1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山雀是顽皮的,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它们跳跃像一群精灵轻移。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用 "撒野"、"呼朋唤友"、"吵闹",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顽皮可爱的特点。
  B.选段将山雀们的歌声比喻成"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的,把人"全身淋透"的"音乐雨",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它们……像……"的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们轻捷、活跃、美好的生活情态。
  D.选段最后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雀们因为生长在"这片深山广林"才能快乐自由地歌唱。
  14.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或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览黄山,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势,峰壑中的烟云袅袅起舞,自然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青松的高大、怪石的嶙峋、烟云的飘渺,表现了黄山巍峨雄壮的美。
  B.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因而左看是沟壑,右看也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了目光所见之处都是沟壑的情形,体现出群山中的沟壑给人带来的单调乏味之感。
  C.几千年了,人们制竹椅而坐躺,扎竹筏而漂荡,吹竹箫而传情,书竹简而记史,人与竹,竹与人,这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自古以来竹就为人广泛运用,人与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齐的句式,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D.那满塘的绿荷,托着张张翡翠盘子,向蓝天高高举起,盘中那颗颗晶莹的水珠,闪着无尘的七色光彩,仿佛向世人证明:世界本该就如此。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绿荷挺立的姿态和荷叶翠绿的色泽,赞美了绿荷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纯净的自然之美。
  15.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所在的大兴安岭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就说说这霜花吧,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初升的太阳先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变成橘黄,再后来,太阳升起来了,又变成鹅黄,而后,成了雪白。
  这里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顶破丰厚的腐殖土,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A.将梅花盛开比喻成爆竹炸响,形象写出梅花簇簇绽放的姿态,这给远在北方的作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B."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运用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大兴安岭立春时的独特景象及寒冷的特点。
  C."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出玻璃窗上变幻莫测的景致,表达了作者惊喜、赞叹之情。
  D."给大地绣出生机"运用拟人,生动地展现出一派春草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带来春意与生机的喜悦之情。
  1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漫漫人生路,有谁能说自己是踏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走过来的?又有谁能够放言自己以后不会再遭到挫折和打击?成功的背后往往布满了荆棘和激流险滩。有的人为一时受挫就轻易地退出"战场"而懊悔不已;有的人一味沉溺于失败而在人生的泥潭越陷越深;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与成功渐行渐远。这些人,永远不会追求到心中的梦想。是退却,还是前行?我想朋友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A.文段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的时候,也会有逆境的时候。
  B.文段中把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作"荆棘"和"激流险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难和挫折之壮美,具有挑战性。
  C.文段中运用"有的人……"的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后果。
  D.文段结尾是个设问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指出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
  17.结合语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  "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喜爱的姿态。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直立的头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牛和掮着犁的人形出现,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A."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有了人类的活动,自然变得生动起来,突出了人类的伟大。
  B.文段中运用"装扮"一词,将层层梯田拟人化,生动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
  C.文段中"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高杆植物的高而多的特征,突出了自然的神奇。
  D.文段中"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运用夸张,将月光下天蓝的程度、山顶的轮廓描绘出来,也为下文的"归耕剪影"做铺垫。
  18.对下面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①我家院里的那两盆夹竹桃红的似火,白的似雪,它们融洽地开在一起,使我顾而乐之。②站在大门内,它们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败了,又开出一朵花。③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菊花,它就那样开着,同院里其他花比起来,那韧性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④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茂盛,也看不出什么衰败,只是花败又花开,点缀着这小院。
  A.第①句中将两盆夹竹桃的颜色分别形容为"火"和"雪", 形象地写出了夹竹桃的艳丽和素洁,红白相映,令作者喜爱无比。
  B.第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不慌不忙,丝毫不引人注意,以致受人冷落。
  C.第③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第④句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夹竹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坚韧,为小院点缀色彩。
  19.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路?以引起读者对"什么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理解: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理解: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20.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A.文段中运用"像……"的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野花五彩缤纷的艳丽色彩。
  B.文段中三个"像……"的比喻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又让人感到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繁花无边无际。
  C.文段中"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运用对偶,写出了马和人在花海中的精神状态。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强调任何一个花园也比不上春天的天山美丽。
  21.修辞方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太阳从东方跃起,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用血一样的色彩,在地平线上描绘出朵朵红霞。①刹那间,大地似乎醒了,偶尔的一阵风过,麦浪开始滚动,一排排整齐的向远方追去。②刚才还是静止的露珠,有点不安分了,眨着小小的眼睛,似乎要认识一下我这个不速之客。③那些较大一点的滚动着跌落地面,立即躲入大地的怀里。④依然挂着的,像星星一样点亮了小小的灯笼,你要是仔细的瞅着,还能看到它们泛着五彩的光。
  A.选段中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生机勃勃的麦田,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①句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起伏的麦田比喻成麦浪。
  C.②③句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躲"的动作写露珠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恐惧。
  D.②③④句从不同角度描写露珠,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25 17:52 , Processed in 0.06166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