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0|回复: 18

初三语文上册基础知识测试题全套1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33万

帖子

9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6394
发表于 2016-7-24 0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魅力。
          2.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细心品味诗歌语言含蓄、精炼、形象、优美的特点。
          4.深入品读,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阅读探究
          第1课沁园春•雪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折zhé腰大雕diāo
          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
          2.雅词
          天公:指“天”。
          折腰:鞠躬,倾倒。
          文采:本指诗藻。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弯弓:拉弓。
          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精当的动词
          ①千里冰封
          ②万里雪飘
          ③山舞银蛇
          ④原驰蜡象
          4.精妙的副词
          ①惟余莽莽
          ②顿失滔滔
          ③略输文采
          ④稍逊风骚
          5.精美的抒情句
          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句段品味】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品味:开头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作者登高远望,视野非常开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超出视力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开阔的视野再加上在想象之中扩展,意境更加广阔,气魄非常宏大。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净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的情趣。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品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黄河滚滚滔滔的气势。“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品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非常丰富,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词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新课标第一网
          品味: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最后又用了三个虚写句子,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晴日当空,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一片暖色,那是多么令人喜欢。在雪中想象到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的景色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借助想象,形象更加多姿多彩了,真是气象万千。“看”字与“望”字照应,用字的变换,正显得天朗气清。“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非常动人,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用“分外妖娆”结束上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品味:这两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的抒情。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折腰”又与“娇”相呼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姿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0: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品味:“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又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字,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惜”字又委婉的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作者在无数英雄中没有选取农民起义的英雄加以评论,而是选取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因为帝王是封建主义历史的代表,作者是要对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加以批判。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暗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新的中国。作者于历代帝王中举了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评论就得以具体形象的展开,如同翻阅着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又如同掌上千秋史,扳着指头,一一加以评说。如果说“望”字让我们仿佛见到一位充满豪兴的巨人的身影,那么这一番评论又让我们仿佛见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哲人的形象。读着作者的评述,唤起我们对这些帝王历史功过的无数联想,无限丰富的历史形象构成长长的历史画卷。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品味:“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革命的道路还将是漫长的,与蒋介石反动派谁胜谁负的斗争还将是长期的。“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报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上阕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下阕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江山如此多娇”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赞美无产阶级,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
          一是融合美。这首词贵能将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样,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是语言美。这首诗的语言达到千锤百炼的艺术境界,可谓字字珠玑。全词仅114个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幅北国雪景图,极有分寸地点评了几千年的古今英雄。细品之,其语言运用极其精辟。第一,副词显情。“惟余莽莽”的“惟”强化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色。“顿失滔滔”之“顿”字则生动地写出了变化之速,在诗人浮想联翩的视野里显示出对大自然的惊叹之情。还有“分外妖娆”的“分外”使赞美的情愫溢于言表。“略”“稍”都极为妥贴地显示了对历代英雄的惋惜之情。第二,动词传神。“千里冰封”的“封”显得凝然安静,“万里雪飘”的“飘”显得舞姿轻盈,“山舞银蛇”的“舞”显得舒展柔美,“原驰蜡象”的“驰”显得奔腾壮烈。“望”字“望”出了几多豪迈,“惜”字“惜”出了数种韵味,令人美不胜收。第三,修辞生姿。全词巧妙运用对偶、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形象逼真,异彩纷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对偶互文的句式,展示壮阔的意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融对偶、比喻、拟人、夸张于一炉,化静为动,显得神采飞扬,姿态优美。
          三是结构美。第一,由动词领起。上阕在总写北国风光后,由“望”字领起,具体写景;下阕在承上启下之后,用“惜”字领起,评论英雄。“望”字横视万里江山,“惜”字纵想历代英雄,给人以音韵和谐,整饬雄奇的美感。第二,让短语作结。上阕写景先总写,再分写;先实写,再虚写,上阕写景用“须晴日”作总结,在雪中想象雪后,更见作者内心的兴奋。雪中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须晴日”后显得越发娇艳。下阕议论用“俱往矣”作总结,直抒胸臆。在结构上给人以对仗呼应、严密精深的美感。第三,用反复句过渡。上下阕之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个因果复句。“江山如此多娇”以承上为主,总括上阕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启下为主,总领下文抒情。这个过渡将上阕和下阕,将写景、抒情、议论,将壮丽河山与历代英雄,将“历代帝王”与“当代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美统一的美感。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60
发表于 2016-7-24 0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望”字所统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上阕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品析下列加点动词的表达作用。
          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竞折腰”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词中“惜”字统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全词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感情。
          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1. 写出点明全词主要内容的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分析词中写雪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析下列加点动词的表达作用。
          ①风卷红旗过大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万工农下吉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任选一个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运用十分巧妙。往往一个数词就能表现出一种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十万工农下吉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熳,天兵怒气冲霄汉”等句子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极具美感。建议将毛泽东诗词中巧运数词的诗句积累在一起,形成一个语言板块。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02: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课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丝缕lǚ喧xuān嚷帘lián子耸sǒng立
          蓑衣suō斗笠lì油膏gāo襁qiǎng褓bǎo
          2.雅词
          田圃:指田地。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探访:访求,探望。
          丝缕:丝线。
          喧嚷:好些人大声叫喊。
          抗拒:抵抗和拒绝。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耸立:高高直立。
          安息:安静地休息。也用作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泛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温声细语: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3.精美的比喻句
          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②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润如油膏。
          4.精妙的拟人句
          ①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②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③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④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5.精巧的整句
          ①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②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③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段品味】
          1.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品味:这是全诗的头一句,“四月”巧妙地表明题目中的“雨”指的是春雨。此句如同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2.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品味:“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就在这时写春雨的到来,写出了春雨的知时而降,写出了春雨的无限珍贵,写出了春雨的爱心形象。
          3.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雨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品味:“走得很轻”“温声细雨”极言雨的温柔;“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既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又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写出了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了他们。
          4.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品味: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用亲切的反问发出邀请,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亲切,富有无限的情趣。
          5.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品味: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写出了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写出了春雨的润物之功。
          6.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品味:这里连用三个“别”,是雨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亲切交谈的语气,充满了浓浓的情趣。
          7.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品味:雨自述自己的来历、自己的性格,写出了雨是爱的使者,是顽皮的精灵,是快乐的化身。
          8.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啊
          品味:“笑弯了腰”写出了柳条儿在雨中的妩媚姿态,“笑出了泪”写出了石狮子在雨中的可爱情状,“笑斜了翅膀”写出了燕子在雨中的轻盈舞姿。作者借助“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的形象告诉孩子们,要勇敢地笑,要永远保持一颗欢乐的童心。
          9.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品味:“哗啦啦”巧用拟声词,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给旗子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这节诗意味深长:只要孩子们始终保持快乐的童心,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品味:这段话写春雨的精神,为了给孩子们带来甜蜜,带来幸福,雨愿意牺牲自己,愿意快乐地安息。
          【课文赏析】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全诗九个自然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春雨在人们的企盼中如期到来。
          第二部分(第2——5节)写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受她、接受她,她将带着孩子们去体会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第三部分(第6——9节)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首诗具有以下美点。
          一是美在拟人巧妙。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雨”以生命的灵性,让“雨”对中国大地的儿童喃喃自语,写出了“雨”的亲切温柔、“雨”的有情有意、“雨”的神奇美好。作者对诗中的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我笑出了泪啊”等等,这样使全诗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使之更加切合儿童的心理,更能打动孩子的心灵。
          二是美在感情浓郁。这首写于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的诗处处饱蘸着作者的深情。“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爱心何其博大;“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快又准”,感情何其真挚;“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语调充满亲昵;“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愿望多么真切……诗中处处流露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无限关爱,处处表达出对中国美好未来的良好祝愿,感情真挚醇美,令人怦然心动。
          三是美在语言优美。语言具有诗意之美。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想起“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句,全诗很容易让人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意蕴醇美,令人回味。语言具有精当之美。“为什么不扬起脸让我亲一亲”中的“扬”字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动作;“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翅膀”中的“弯”字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中的“斜”写出了燕子的活泼轻灵……这些用词无不准确精当,生动形象。此外诗中的语言还具有旋律之美、音韵之美、色彩之美,能给读者不尽的美妙享受。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①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②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③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④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1.请从诗中摘录两个对偶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选文第④节写的景色与写“雨”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诗句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①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诗中拟人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①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②第一件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③第二件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有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④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4: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写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语气。
          ①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显示引文②③呈并列式结构的两个标志性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引文中“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品味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①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诗中反复出现“雨说,我来了……”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江南雨
          ①
          江南也多晴日
          但烙在心头的
          却是江南的
          濛濛烟雨
          ②
          江南雨斜斜
          江南雨细细
          江南雨斜
          斜成檐前翩飞的燕子
          江南雨细
          细成荷塘浅笑的涟漪
          ③
          江南雨
          是阿婆河边捣的衣
          江南雨
          是阿妈屋前舂的米
          江南雨
          是水乡月上柳梢的洞箫
          江南雨
          是稻田夕阳晚照的竹笛
          ④
          江南雨里
          有一把圆圆的纸伞
          江南雨外
          有一个圆圆的思绪
          江南雨有情
          绵绵得使江南人不想离别
          江南雨有意
          密密得使外乡人不愿归去
          1.写出第②节诗中做韵脚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江南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诗中叠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雨说》这首诗就巧妙化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古典诗句名句。请你积累一些写“雨”诗词名句,形成一个优美的知识板块。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44
发表于 2016-7-24 05: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课星星变奏曲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静谧mì凝níng望安慰wèi遥yáo远
          颤chàn动萤yíng火闪烁shuò朦méng胧
          覆fù盖寂jì寞僵jiāng硬疲倦juàn
          2.雅词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安慰:使心情安适。
          遥远:很远。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寂寞:孤单冷清。
          僵硬:呆板,不灵活。
          疲倦:疲乏;困倦。
          覆盖:遮盖。
          颤抖:哆嗦;发抖。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闪烁: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朦胧:不清楚,模糊。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3.音韵和谐的叠词
          一团团星星点点朦朦胧胧闪闪烁烁
          4.新奇美妙的比喻
          ①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②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③谁不喜欢/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④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5.对比鲜明的段落
          ①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②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句段品味】
          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品味:“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夜里”象征黑暗的现实世界。“凝望”“寻找”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渴盼。“遥远的安慰”写出了星星对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抚慰: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虽然微弱,虽然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它能接济人们心灵的渴盼,能给人们希望与鼓舞。这四行诗运用假设和反问,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2.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品味:“都是一首诗”比喻生活中的美好;“都是一颗星”比喻生活中的光明;“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生活中的春意。这五行诗,连用三个比喻,描绘了一种诗意盎然的幸福生活;运用“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品味:“柔软得像一片湖”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美丽安静的“睡莲”也烘托出了夜的静谧。飞舞的“萤火虫”和一闪一闪的“星星”以动衬静,平添了这幅“静夜图”的生趣。这三行诗,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4.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品味:“鸟落满枝头”,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动感、充满美感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世界,给人向上的力量。“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这四行诗,描写了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品味:“寒冷”“寂寞”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人们在黑暗中的生存状态,“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透视出人们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四行诗与上一节的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和“谁还会”的反问句式,一起构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
          6.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品味:“一年又一年”,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在苦难中生活得太久太久,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渴盼得太苦太苦。“苦难的诗”是痛苦的结晶,是压抑的记录,也是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小星星”明写星星的颤抖,实写人们心灵的颤抖,写人们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得不到温暖。“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写出了人们心灵的寒冷孤寂。这五行诗与第一节的第五至九行诗相互照应,这五行诗句中浸透了苦难,第一节的诗句溢满了幸福,在强烈的对比中,呈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7.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品味:“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描写了夜晚的严寒、冷酷、死寂、沉闷,写出了一种孤苦冷落的气氛,给人一种迷茫失落的感受。“瘦小的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微茫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这三行诗与第二节的第十一至十二行诗同是描写夜晚,一个是冷酷无情的夜,一个是温馨迷人的夜,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更加表现出现实之黑暗,理想之美好。
          8.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品味:“飘动的旗子”“火”象征胜利与希望、光明与温暖。“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表达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从局部看,这四句是作者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洋溢着英雄乐观精神;从全文来看,这四行诗在前文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提升到写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献身,升华了主旨,有力地收束了全诗。
          【课文赏析】
          《星星变奏曲》是我国现代诗人江河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98
发表于 2016-7-24 05: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16行诗为第一节。这一节的前四行诗用一个假设句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以下十二行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分别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用“诗”“星星”“蜜蜂”“湖”“睡莲”“鸟”“春天”“白丁香”等意象,写出了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那是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一个花香鸟语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由“谁愿意”领起的以下八行,用“夜”“覆盖在心头的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颤抖的星星”等意象,写出了一个黑暗的现实世界,那是一个寒冷的世界,一个死寂的世界,一个严酷的世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现实生活的不满。最后四行,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一是巧用象征营造意境。象征是写作朦胧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这首诗中就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吹落的星星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使得这首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令人回味。
          二是巧用“变奏”构思全诗。变奏是一种作曲技巧,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这首诗就是借助音乐中变奏技巧进行构思。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样,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回环之美。
          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构思奇妙。这首诗的上下两节,写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有17行,都写了四幅画面,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都表现了追求光明的主题,都运用“如果”的假设句式,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下两节的写法又有一些不同之处:上节诗侧重于描写美好的理想世界,下节诗侧重于描写黑暗的现实生活,上节的意象温馨迷人,下节意象冷酷无情,上节运用了“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下节运用了“谁愿意……”的否定句式,上下节构思大同小异,犹如一首歌曲中的两段旋律,具有一种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二是对比巧妙。一是意象对比。全诗的上节描绘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象,将幸福与苦难、温暖与寒冷、温馨与孤苦,生机与死寂相互比照,写出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现实生活的无比黑暗。二是感情的对比。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象的强烈否定,也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对比鲜明,感情浓郁,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三是比喻精妙。诗中有许多妙喻。如,用“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写出幸福的瞬间,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写出了夜晚的宁静,用“颤抖的星星”写出了压抑的苦痛,用“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写出了现实的严酷……这些熠熠闪光的比喻十分形象,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美化了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情韵。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1.写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①谁还会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16行诗句中用“诗”“星”“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事物象征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情境。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写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这句诗中用“闪闪烁烁”写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谁不愿意”开头,仿照下面的诗句写三行诗,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从中游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226
发表于 2016-7-24 07: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在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的第5至12行诗与第一节中的第5至16行诗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节诗运用“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面诗句的含义。
          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太阳礼赞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前面,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1.请说说诗中“太阳”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将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并说明理由。
          ①划分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体会下面一句诗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太阳哟”一词在诗反复出现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诗中第二人称“你”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语气。
          ①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哟,你不把我照个通明,我不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梁小斌等人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请读一读这些诗人的代表作,体会朦胧诗的主要特点,并做成读书卡片。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66
发表于 2016-7-24 0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课外国诗两首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昏晕yūn隐藏cáng树篱lí消逝shì
          栖qī息凝níng成喧xuān响欢嚷rǎng
          夜莺yīng微漾yàng沉浸jìn草茸茸róng
          2.雅词
          骄阳:强烈的阳光。
          昏晕:头脑发昏。
          树篱:用树密植而成的围墙。
          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
          豪华:(建筑、设备或装饰等)富丽堂皇;十分华丽。
          消逝:消失。
          栖息:居住(多指暂时的)。
          幽暗:昏暗。
          喧响:声音大而杂。
          沉寂:十分寂静。
          欢嚷:欢叫。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飘荡:随风飘动或随风浮动。
          仿佛:似乎;好像。
          3.提挈巧妙的句子
          ①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③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4.诗意浓郁的句子
          ①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②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③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
          ④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5.妙用动词的句子
          ①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②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③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句段品味】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品味:从内容上看,作者把蝈蝈和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比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流露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这句诗领起了写蝈蝈欢唱的内容。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品味:“骄阳”“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树篱”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蝈蝈叫声的美妙,传递了作者的喜悦心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这一感叹的诗句,写出了蝈蝈的乐音的优美动听,流露出作者对“蝈蝈”这一大自然的歌手的赞美之情。
          3.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品味:蝈蝈这位大自然的歌手沉醉在盛夏的豪华里,尽情地歌唱,尽情地喜悦,尽情地栖息。这几行诗从蝈蝈的角度写出了夏天之美,自然之美。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品味:这句诗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相照应,共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情之情。这句诗用两个短句构成,外加一个语气词“呀”,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充沛。这句诗领起了写蛐蛐欢唱的内容。
          5.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品味:“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这两行诗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品味:“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语句,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
          7.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品味:“只听得溪水轻轻的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愈见其静,具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披上银装”一句写出了夜的柔和、美丽。这几行诗用听觉、视角写出了夜晚的宁静,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妙的画面。
          8.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品味:诗人描写了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的情景,写出了美丽月夜,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9.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品味:“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反复,“大自然沉浸大梦乡”与第一节诗中的“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形成照应。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的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24 17:20 , Processed in 0.06745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